投資觀點

電動汽車長期前景:短期競爭激烈,長期成長可期

20230517

電動汽車價格戰

背景

年初以來,中國逾40個汽車品牌宣佈降價,其中小客車品牌於2023年第一季降價10-20%1。類似的價格戰亦出現在世界其他地區,包括美國,主要原因如下:

  • 市場情緒:2022年的總體經濟影響造成銷量放緩及庫存累積。 
  • 競爭激烈:業內競爭加劇,尤其是中國更多原始設備製造商進軍電動汽車市場並全力提升市場占有率。除電動汽車外,許多燃油車製造商亦透過降價清理因不符合國家排放標準6B而須於2023年6月過後暫停出售的汽車庫存。全球而言,中國對歐洲等市場的電動汽車出口持續成長亦帶來更大壓力。 
  • 政府補貼:中國政府亦於2022年後終止了對電動汽車的補貼。

啟示

  • 消費吸引力:從中國汽車保險銷量的成長,可以看出這對消費者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電動汽車滲透率略有上升,但被價格的持續不確定因素及總體經濟憂慮所抵銷。
  • 邊際效應:成本定位仍是關鍵,製造能力更成熟、規模更大且採用直銷方式的大型企業具備更高的緩衝空間,而小型原始設備製造商或初創企業則面臨更大的邊際壓力。產品線更廣泛的較大型企業(從價值到高邊際模式)亦將更具韌性。  
  • 產能過剩:庫存過剩仍將是繼續影響該行業未來定價及獲利能力的一個問題。

電動汽車前景 - 長期成長可期  

市場預測

截至2040年,全球歐洲、美國及中國等主要市場的電動汽車在新車銷售中的滲透率預計可達80%以上2。驅動因素如下:

  • 有利的政策 
    • 逐步淘汰燃油車:各個國家及地區透過逐步淘汰燃油車兌現汽車行業的淨零排放承諾(例如:英國/歐盟規定自2035年起所有售出的新車需實現零排放)。
    • 補貼: 例如美國《通膨削減法案》(US Inflation Reduction Act)針對電動汽車購買提供7,500美元3的消費稅抵免(前提是汽車最終須在美國進行組裝)。
  • 降低成本及規模經濟
    • 電池: 2010年至2019年期間,鋰電池成本降幅高達85% 4
    • 生產力提高: 包括新的鑄造流程減少了所需零組件、生產場地並縮短了生產時間5。 

其他考慮因素

  • 消費者角度:電動汽車普及的主要阻礙因素通常與價格、充電及可用範圍相關。
    • 定價:隨著技術的突破及規模的擴大,預期價格將持續下降;隨著愈來愈多的傳統原始設備製造商進軍電動汽車市場,亦帶來更多的廉價電動汽車選擇。
    • 充電設施:2022年,全球公共充電站數量增加55%至270萬個6,包括能使充電速度大幅提升的快充充電樁。
    • 範圍:作為該行業一直面臨的一個問題,電動汽車的可用範圍隨著電池技術的突破有所擴大;充電設施的增加則帶起進一步推動作用。「城市」相關問題不大,因市內駕駛對可用範圍的要求較低。
  • ESG風險:儘管電動汽車對推動交通行業的轉型至關重要,但長期而言可能涉及其他ESG考慮因素及風險,當中包括電動汽車供應鏈中某些主要礦區的環境及水影響、僱員安全及童工風險。該等考慮因素可能為業內企業帶來重大財務爭議風險。

投資啟示:透過細微差別辨識亞洲贏家

投資機會

  • 中國電動汽車的市場發展: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且電動汽車滲透率最高(2022年中國佔全球電動汽車銷量超過50%)7。市場內部主要競爭領域仍集中於產品使用範圍及創新、品牌及成本定位;加強一、二線城市以外地區,以及商用車市場(例如公車及卡車)的滲透率亦可能成為成長熱點。 
  • 出口機會:另一重點就是評估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其中許多提供物超所值的模式)的出口規模。2022年,35%的電動汽車出口來自中國(較2021年的25%有所成長)8,其中歐洲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此外,鼓勵本地生產的最新補貼政策影響亦應予以考慮(見下文)。
  • 電動汽車供應鏈及電池生產更加廣泛:電動汽車滲透率成長推動更廣泛的電動汽車供應鏈創新,包括電池製造、陰極及陽極技術升級(例如LFP及LFMP轉變)、電池隔膜及電池回收。上游鋰原料價格的近期修正有望推動邊際復甦。
  • 股票:隨著經濟及收入成長加速,長期需求有望逐步復甦。
  • 固定收益:關注長期大趨勢的相關發行端的信用評級有望上調。

風險及考慮因素:

  • 供應鏈轉變:美國《通膨削減法案》及歐盟「綠色交易產業計畫」(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等電動汽車政策及補貼日益專注於鼓勵本地生產及本地供應鏈發展。然而,亞洲及中國於電動汽車相關供應鏈(從原料到加工)及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佔比依然相當高(50-80%之間)9。該行業的供應鏈很可能出現轉變。 
  • 商品化:行業研究顯示,隨著規模的擴大,太陽能及多晶矽產業均經歷了高度商品化及成本縮減10。長期商品化風險依然存在,尤其是電池行業。  
  • 品牌與技術:電動汽車不僅關乎技術,很大程度上亦集中於消費者品牌意識。產品創新需透過有效的銷售及市場行銷、分銷及售後支援加以輔助。 

 

 

參考資料: 
1 Yahoo News China EV Price War Reaches Fever Pitch: An Analysis (yahoo.com)
2 Bloomberg NEF EVO Report 2022 | BloombergNEF | Bloomberg Finance LP (bnef.com) 
3 路透社,Factbox: How U.S. electric vehicle subsidy rules impact Europe | Reuters 
4 《經濟學人》, Data point: clean energy costs are falling (economist.com) 
5 The Driven Tesla and BYD electric vehicle price war shows EV price cuts are a trend, not a fad (thedriven.io)
6 IEA Global EV Outlook 2023: Catching up with climate ambitions (windows.net) 
7 IEA Global EV Outlook 2023: Catching up with climate ambitions (windows.net) 
8 IEA Global EV Outlook 2023: Catching up with climate ambitions (windows.net) 
9 Bloomberg NEF Supply Chain Latest: US Treasury Guidance on IRA Subsidies - Bloomberg 
10 MS Tesla Inc: EV Battery Commoditization? Lessons from Solar and LED 

 

 

 

投資附帶風險,投資標的及投資地區可能之風險如市場(政治、經濟、社會變動、匯率、利率、股價、指數或其他標的資產之價格波動)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產業景氣循環變動、證券相關商品交易、法令、貨幣、流動性不足等風險。且基金交易係以長期投資為目的,不宜期待於短期內獲取高收益,投資人宜明辨風險,謹慎投資。詳情請參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或投資人須知。本文提及之經濟走勢預測不必然代表基金之績效,基金投資風險請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
Inv23-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