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觀點

碳抵換:無法取代減碳

20220414

發行機構運用碳抵換 (常稱碳權) 機制,即可呈報低於實際值的碳排放量。我們仔細檢視這個領域的發展,評估其用途是否正當、是否存在「漂綠」風險及其對淨零投資組合建構的影響。我們發現抵換市場正快速擴展,但揭露情形並不一致,因此難以區分「潔淨」或「骯髒」的發行機構。

  • 客戶致力尋求遵循淨零排放的投資級債券投資組合,因此我們預期發行機構實現淨零目標的措施會日益受到關注。發行機構為了降低環境衝擊,除了採購潔淨能源、調整製程外,我們預期他們應會逐漸將目光轉向快速擴展的碳抵換市場,以減少所呈報的排放量。
  • 碳抵換市場尚未吸引固定收益投資人的關注,關鍵因素在於發行機構的揭露情形普遍不佳。然而,科學基礎碳目標組織 (SBTi) 是以科學為基礎來設定氣候目標的國際性合作機構,其指引表示發行機構僅可基於以下目的來使用碳權:將排放量加速減少至科學基礎的預測以下 (亦即用於超越目標、而非達成目標),並於淨零年度抵換剩餘 (無法避免) 的排放量。1我們認為碳權必須經過獨立驗證,上述方法才可靠。
  • 我們相信發行機構必須制定公開、經第三方驗證的減排藍圖 (並明確訂定中期目標),最有潛力在 2050 年 (或更早) 達成淨零,而其中措施不應包含碳抵換。

2021年的格拉斯哥COP26雖仍維持1.5°C的升溫目標,但我們相信全球未來數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走勢才能檢驗其成效。我們也預期投資人會進一步檢視投資組合持有公司的排放量,因此,發行機構應會嘗試減少自身的排放量以脫穎而出。發行機構的選擇不少,但我們希望他們將重點放在價值鏈的減碳措施,而不仰賴碳抵換。

20220414

資料來源:全球碳計劃的全球碳預算。資料期間:2010 年 12 月 3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

什麼是碳抵換市場?

透過抵換來減碳有數種方法,合規市場包括政府制定的總量管制與交易模式,會設定產業排放量上限,但允許碳排公司交易排放配額,形成市場價格。這是加州空氣資源局所採取的做法。相對而言,自願性碳抵換市場未受法令管轄,允許任何人推動減碳或除碳專案 (如再造林、生產再生能源) 來取得碳權。這些碳權經過外部機構 (如 Gold Standard、Verra 碳驗證標準、Social Carbon 或氣候、社區及生物多樣性標準) 驗證後,即可進行交易,碳權擁有者能藉此抵銷其所產生的碳排。Ecosystem Marketplace 2021 年的報告指出,二氧化碳碳權的平均交易價格為每噸 4.1 美元,但我們認為隨著市場擴大,此價格會逐漸上漲。2由於 ESG 和碳排議題日益受到重視,因此這個市場過去十年大幅成長並不令人意外,過去一年所交易的二氧化碳即遠超過 2 億噸。3然而,碳抵換市場雖高度成長,但碳權用途的揭露情形卻遠遠落後,導致分析師難以區分「潔淨」與「骯髒」的發行機構。

碳抵換市場有什麼潛在問題?

雖然碳抵換市場可讓發行機構減少所呈報的整體碳排放量,但目前這種形式會引發數個問題,其中一個大問題就是「外加性」。這些碳權真的能進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或是這類專案 (如再造林、再生能源) 不論如何本就會執行?這些疑慮固然合理,但我們相信加強外部驗證機制,這些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我們在此也想呼應全球環保揭露事宜主要機構 CDP 的觀點,也就是良好的抵換專案應受到監控、驗證且權責分明,才有助於實質減碳或實現碳固定,然而,我們仍認為這是值得留意的市場。麥肯錫近期的研究 (擴展自願性碳市場以解決氣候挑戰的藍圖,2021 年 1 月 29 日) 指出,自願性碳權的需求可能會在 2020 年到 2050 年間成長 100 倍。

淨零投資組合的建構方面,我們認為碳抵換最大的疑慮在於發行機構的揭露情形,各個發行機構對於碳抵換用途的報告事宜並不一致,這會造成無法清楚判定哪些是「潔淨」或「骯髒」的發行機構。SBTi 堅守的合理立場是,企業必須將所獲資金用於提升減排量,使之超過科學基礎目標 (SBT) 或淨零目標,這才算是執行碳抵換。其他標準較低的做法需要在各家公司達到剩餘 (或無法避免) 的排放量之前,先讓抵換交易取得足夠的規模。然而,公司價值鏈的碳抵換終究與減碳不同,因此我們傾向支持 SBTi 較嚴格的做法,尤其是針對高碳排產業。

我們建構淨零投資組合會注意哪些事項?

我們偏好的發行機構必須制定公開、經第三方驗證的減排藍圖 (並明確訂定中期步驟),且目標是在 2050 年 (或更早) 達成淨零。我們確信公司若僅仰賴碳抵換來減少所呈報的排放量,不會符合我們的標準。不過,碳抵換市場確實可能會帶來「漂綠」的機會,透過抵換來減少所呈報的碳排量,恐怕會更難以辨識公司價值鏈可能存在的間接排放源 (即範疇 3 的排放)。4以此而言,我們認為參與行動並與管理團隊合作,有助理解公司的淨零理念,對於找出適合的投資標的至關重要。

固定收益投資組合的投資決策涵蓋多種因子 (基本面信用品質、環境、社會與治理 ESG 評分、淨零遵循程度、氣候變遷的影響範圍),因此我們認為沒有投資人「一體適用的辦法」。我們會密切監控投資組合內的 ESG 風險,尤其是快速演變的淨零遵循領域。我們認為信用團隊必須擁有充足資源與豐富經驗,才有能力評估本文提及的問題,並引導我們的投資決策。我們會致力確保信用利差適當反映下跌風險,包括 ESG 因子,並於所有情境中避開「存有風險」的公司。

 

1 專案或組織掌握所有技術面與經濟面可行的機會,減少所有排放源各個範疇的排放量後剩餘的排放量,由氣候專業人員評估碳足跡以判定。
2 資料來源:Ecosystem Marketplace。資料截至 2021 年 9 月 15 日。
3 資料來源:Ecosystem Marketplace。資料截至 2021 年 9 月 15 日。
4 根據 Carbon Trust,範疇 1 排放涵蓋組織所擁有或控制的直接排放源。範疇 2 排放為間接排放,包括生產呈報公司消耗之採購電力、蒸氣、加熱和冷卻技術所導致的間接排放。範疇 3 排放包含公司價值鏈出現的其他所有間接排放。

投資附帶風險,投資標的及投資地區可能之風險如市場(政治、經濟、社會變動、匯率、利率、股價、指數或其他標的資產之價格波動)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產業景氣循環變動、證券相關商品交易、法令、貨幣、流動性不足等風險。且基金交易係以長期投資為目的,不宜期待於短期內獲取高收益,投資人宜明辨風險,謹慎投資。詳情請參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或投資人須知。本文提及之經濟走勢預測不必然代表基金之績效,基金投資風險請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
Inv2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