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中國兩會要點表明經濟增長將持續回升

中國兩會要點表明經濟增長將持續回升

兩會後,中國股市的市場情緒進一步提振,MSCI中國指數年初至今已上漲17%。1

今年兩會的一個亮點是強調提振國內消費,以及新提出對人工智能及技術進步的關注。 

近期DeepSeek取得的突破性發展,加上兩會對技術及人工智能的高度關注,無疑已促使投資者重新評估中國股市的增長潛力及對此資產類別的部署是否足夠。

隨著政府致力於提振國內消費並專注於人工智能及技術領域帶來的新增長動力,我們相信中國股票將持續獲得重估,這可能為投資者提供增加配置中國股票的機會。

發生了甚麼?

兩會是決定中國發展議程(包括經濟增長目標)的重大事件。

中國將202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5%左右,2同時宣佈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預算赤字佔GDP比重從2024年的3%上調至2025年的4%,創歷史新高。3

中國還計劃於今年發行人民幣1.3萬億元的超長期特別國債,高於2024年的人民幣1萬億元。4

在人民幣1.3萬億元的超長期特別國債中,人民幣3,000億元將用於支持擴大電動汽車、家電等商品的消費補貼計劃。5

於科技方面,政府承諾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廣泛應用,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及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及智能製造裝備。

圖:MSCI中國指數與MSCI(所有國家)世界指數(截至2025年1月1日的指數基值 = 100)
圖:MSCI中國指數與MSCI(所有國家)世界指數(截至2025年1月1日的指數基值 = 100)

資料來源:彭博,2025年3月11日。

投資啟示

人工智能與技術

根據高盛研究部的數據,最初預計中國的人工智能採用率到2030年為10-20%。然而,隨著近期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DeepSeek取得的突破,現時預計到2030年,中國人工智能採用率將超過30%。6

我們認為,隨著政府著手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廣泛應用,此舉將有利於生物製造、量子技術、人工智能機器人及6G技術等前沿技術的發展。

DeepSeek不僅有助於提升效率,而且還能創造新的經濟需求。例如,各行各業對更強大運算能力的需求衍生出對雲服務及硬件的新需求。

隨著科技公司開發人工智能基建、平台及應用程序,預計未來數年科技公司將大幅增加人工智能相關開支。

一家領先的電子商務公司已經宣佈投入人民幣3,800億元(524億美元)的資本開支,用於建設運算資源及人工智能基建。7此舉或吸引當地同行參與到競爭中。

內需

中國擁有提振內需的空間,其家庭開支佔全年經濟產出不到40%,這一比例較全球平均水平低約20%。8

兩會期間,政府宣佈多項支援性措施,包括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計劃,而該計劃將獲得人民幣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去年為人民幣1,500億元)。9我們預期此舉將進一步刺激消費開支及市場情緒。

預算案還宣佈了改善社會服務的措施,包括教育開支、養老、兒童託育及家政服務,從長遠來看可鼓勵消費。10

投資機會

互聯網服務及網絡遊戲公司

許多中國大型科技巨頭於香港上市,並實現穩健盈利。其業務多樣化且發展成熟,現可將其人工智能界面與Deepseek等人工智能模型整合為一體。 

互聯網公司及搜索引擎可透過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更精準地掌握用戶意圖及生成個性化結果,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這可能增加收入。

預計人工智能自動化線上廣告將趨向普及,利用大模型分析用戶行為,進一步提升廣告業務的收入及利潤。

於網絡遊戲方面,人工智能對2D及3D美術生成的影響速度快過預期,從而帶來創新的網絡遊戲並降低研發開支。

消費類電子品

政府宣佈針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及穿戴式設備方面的補貼政策,短短三週內,已有2,010萬名消費者申請補貼,購買2,540萬台手機等電子產品。11

我們認為,以舊換新補貼計劃利好消費類電子品行業,包括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及穿戴式設備,並持續推動行業增長。

技術進步推動消費類電子品升級換代,從而改變整個行業的格局。節能及可定制電器的興起將提升用戶體驗,並將帶動消費類電子品行業的收入增加。

同時,預計Deepseek將顯著降低人工智能訓練及推理成本,這將促進人工智能應用的普及,並推動對邊緣人工智能設備的需求。

人工智能電腦及人工智能手機的面市預計將推高消費者熱情。隨著產品更新換代週期啟動,這有望激活市場及推動增長軌跡陡峭化。

投資⾵險

投資價值和任何收⼊都會波動(這可能部分是匯率波動的結果),投資者可能無法收回全部投資⾦額。

在⽋發達國家投資時,您應該準備好接受⼤幅的價值波動。

投資在中國上市的某些證券可能涉及重⼤監管限制,可能會影響流動性和/或投資績效。

參考資料

  • 1

    彭博,2025年3月11日。

  • 2

    新華社,2025年3月6日。

  • 3

    新華社,2025年3月6日。

  • 4

    新華社,2025年3月5日。

  • 5

    《中國日報》,截至2025年3月12日。

  • 6

    高盛,截至2025年3月6日。

  • 7

    《南華早報》,截至2025年2月26日

  • 8

    路透社,截至2025年3月5日。

  • 9

    中國日報,截至2025年3月12日。

  • 10

    新華社,2025年3月7日。

  • 11

    新華社,2025年2月10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