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亞洲邁向淨零排放

20220222

精華摘要

減少全球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並於 2050 年前實現淨零排放,這是相當艱鉅的任務。若要實現這個目標,亞洲國家必須善盡自己的力量。本文檢視亞洲淨零排放目標的關鍵考量,包括政府和公司層級可能會遭遇的挑戰。我們藉由亞洲固定收益來解釋景順的淨零排放投資框架,也概述高碳排產業在邁向淨零目標的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此轉型帶來的潛在投資機會。

簡介

亞洲擁有全球 60% 的人口,一般視為全球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1這個地區過去 20 年來經濟快速發展,但這亮麗的成績背後卻是消耗大量化石燃料,在 2020 年,亞洲 52% 的能源需求及超過 70% 的碳排放足跡皆與煤炭有關。2雖然此地區的再生能源使用日益普及,但為了滿足能源需求,化石燃料發電容量的增速更快。根據 Global Energy Monitor 的資料,截至 2021 年 11 月,全球興建的 195 座燃煤發電廠有 90% 以上位於亞洲。3亞洲 2020 年的脫碳速率僅 0.9%,遠低於巴黎協定針對升溫 1.5 度情境所訂定的 12.9% 的脫碳速率。4

在此同時,人類活動導致亞洲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率高,更突顯各國必須採取去碳化措施。截至 2021 年 10 月中,亞洲僅七國已針對淨零排放提出承諾 (如現行法律、提案立法或國家政策等形式),另有八個國家正在討論相關議題 (表 1)。5其中許多目標是在 2021 年 11 月初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大會締約方會議 (COP26) 舉行前宣佈,或在會議舉行後不久提出。

本文檢視亞洲淨零排放目標的關鍵考量,包括政府和公司層級可能會遭遇的挑戰。我們參考的資料包括景順 Robert Neilson 和 David Todd 兩位之前的文章,該文說明淨零排放目標對全球投資級信用債投資組合造成的實際影響。

20220222

資料來源:BP、菲律賓能源部、匯豐;資料截至 2021 年 10 月。

20220222

資料來源:Carbon Tracker、匯豐假設;資料截至 2021 年 10 月。BA代表孟加拉。

20220222

資料來源:政府能源部、BP、亞洲開發銀行、匯豐、景順;資料截至2021年12月。

亞洲政府實現淨零排放的關鍵考量

亞洲要達成淨零排放並不容易,但俗話說得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在此概略說明此地區政府可考慮的一些重要步驟。

1.將再生能源「準備就緒」

邁向淨零排放,確實代表亞洲必須調整能源組合,排除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改用再生能源,例如風力、太陽能、水力、生質能和核能。亞洲政府面對的主要困境在於,再生能源的來源與相關基礎建設不夠成熟。亞洲目前再生能源產量佔總能源的比重,遠不如其他地區 (如歐洲),因此,再生能源的需求非常可能會遠遠超過供給量,尤其是日本等國,日本的再生能源容量目標未來十年預期會成長為 2019 年承諾的兩倍 (圖 3)。6

20220222

資料來源:澳洲能源部、紐西蘭臨時氣候變遷委員會、台灣能源局、斯里蘭卡電力部、孟加拉電力部、菲律賓能源部、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馬來西亞能源委員會、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印尼能源和天然資源部、越南工商部、韓國貿易部、日本能源局;資料截至2021年10月。請注意:當代再生能源依慣例未納入水力發電。韓國為2020年12月核准的計畫,可能會調整。

雖然亞洲國家已規劃 2030 年前大幅增加再生能源容量,但部分國家電網基礎建設的設計無法容納變動性再生能源輸出。中國與印度似乎正朝各自的 2030 年目標邁進,但電網限制可能會阻礙再生能源發電加速發展,導致無法完全滿足需求,而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其他國家則持續落後最初的目標。電網升級、負載分配和儲存容量可能都是此地區必須突破的問題,之後再生能源發電量才能提高佔比。

2.在邁向淨零排放的道路上,政府與企業可相輔相成,分別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採取行動

此地區的國家確實皆處於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未來邁向淨零排放的途徑,都將明顯取決於經濟成長模式,不論是出口導向型或仰賴消費與服務的經濟體皆然。此外,亞洲政府透過由上而下 (政策帶領) 的規劃或採取由下而上 (私部門驅動) 的做法來實現淨零目標,箇中手法都將會截然不同。

以中國為例,主席習近平宣佈遠大的碳中和目標 (碳排放量 2030 年達高峰,並於 2060 年實現淨零排放) 後,政府已快速在能源政策、產業政策和建築與交通等領域採取行動,進而抑制碳排放量。此外,中國高碳排產業多屬國營企業 (SOE),因此這些公司貫徹國家策略與政策時,意志力會更強、也更穩定。另一方面,民間企業可能要等到政策擴及產業和公司層級才會開始有所回應。 

相對而言,日本則是由私部門引領前進。在 2019 年中,20 家日本公司簽署一份請願書,提倡加速能源電網轉型,以期提振全球競爭力。他們呼籲政府調高再生能源發電的比重目標:他們建議在 2030 年前,日本至少要有 50% 的電力是來自再生能源,而非之前訂定的 22-24% 目標。7截至 2021 年 7 月,超過 60 家日本公司已加入 RE100 倡議,承諾所用電力將全面採用再生能源。8

在上市公司的永續性相關揭露事項方面,主要亞洲交易所也開始帶頭變革。香港交易所 (HKEX) 已經連續五年要求香港上市公司發佈 ESG 報告,9發行機構的 ESG 資料在碳排放、碳密集度等領域,都必須依循「遵守或解釋」原則。10同樣的,新加坡交易所 (SGX) 現也規定自 2022 財政年度起,所有發行機構都得依據「遵守或解釋」原則,在永續性報告內提供氣候報告,以符合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 (TCFD) 的建議。11這類法規已刺激亞洲改善氣候相關揭露事項,我們相信這是邁向淨零排放並達成目標的必要措施。 

3.開發遵循國際準則的地區性分類標準

在兩大領域訂定分類標準,對於亞洲實現淨零排放有極大助益。第一是制定產業特定指引,將商業活動分成三大類:環保、轉型中或非環保。第二則是針對企業永續性相關報告,制定清楚的指南。細節可能會有差異,但「不造成重大傷害」、營收使用門檻和整個地區定義明確且一致的環境目標這類整體原則,將有助於取得共識。

中國人民銀行 (PBoC) 和歐盟執委會去年 11 月攜手發佈《共同分類目錄》(CGT) 正是一項突破性創舉。此 CGT 是首次針對中國與歐盟的分類標準進行對照與比較,首先說明氣候變遷緩解議題,之後則對照雙方分類標準內的所有活動,尋求共通點。東協國家的地區分類標準也於 11 月推出,之後將是引導資金流向轉型與氣候變遷緩解活動不可或缺的一環。

景順淨零排放投資框架套用至亞洲固定收益

景順運用本公司淨零排放投資框架,比對 J.P. 摩根亞洲信用指數 (JACI) 內 565 家發行機構 (圖 4)。雖然亞洲上市公司目前的遵循程度相當低,但情勢正快速改善,亞洲公司近年承諾淨零排放目標的數量呈爆炸性成長 (圖 5)。

20220222

資料來源:景順,資料截至2021年12月。

20220222

資料來源:科學基礎碳目標組織(SBTi),資料截至2021年12月。

高碳排產業是亞洲實現淨零排放的關鍵

高碳排產業 (即電力、鋼鐵和水泥) 發行公司的動作,毫無疑問對於淨零排放轉型至關重要。全球不同產業未來數十年各自的淨零碳預算應會有顯著差異,而這取決於其目前趨勢與可用的減排選項 (圖 6)。為了在 2050 年前實現淨零排放,全球這段期間將超過四分之三的減排心力都投入電力產業,而其餘 14% 則關注交通工具擴大使用電力、建築物熱能,以及工業運用低溫熱能。鋼鐵、鋁及塑膠回收量上升的貢獻則約佔 2%。12

20220222

資料來源:彭博新能源財經,資料截至2021年7月。

高碳排產業抑制排放量,在亞洲更顯重要。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和消費國,其次則為印度和日本。13中國也是全球最大水泥生產國,2021 年產量佔全球 55%,之後則是印度的 8%。14

高碳排產業資產淨值 (NAV) 目前在 JACI 內佔 56%,因此這類公司必須開始脫碳,而 JACI 對高碳排產業的篩選標準已相當高,因此去碳化潛在效益非常可觀。

我們針對此地區重要國家,詳細說明其高碳排產業的現況,以及監管機關與公司為降低這些產業碳排放量已採取的行動,另也解釋未來的計畫。

1. 電力:

• 煤:亞洲超過 70% 的碳排放足跡皆與煤炭有關15,燃煤發電廠是多數亞洲國家的基載電力來源,燃煤發電佔總發電量的比重約為 50% 至 70%。16

中國:中國許多國營電力公司近期皆已公佈遠大的計畫,承諾將資本用於增加再生能源。然而在此同時,燃煤民營電廠 (IPP) 卻仍未就其燃煤發電廠公佈未來關廠計畫。 

中國政府已承諾將永久關閉效率不彰/燃煤發電廠,但即使付出這些努力,中國同時仍在興建效率更高、碳排更低的發電廠。在西部盛產煤礦的省份的推動下,總量達 15GW 的新燃煤發電廠於 2021 年上半年動工,並宣佈或重新啟動 24GW 的電廠專案,期望能將生產的電力輸出到東部。17

中國 2021 年下半年面臨新一輪缺電危機,殘酷反映能源轉型的不易。煤炭需求意外上升,加上中國、印度和印尼 (最大生產國) 的生產瓶頸,引發電價飆高與限電措施。從 COVID-19 疫情中復甦的步調加快,且再生能源供應量多寡通常取決於天氣,因此綠色能源倡議可能會使經濟更容易受此波動影響。

印度:依據印度的再生能源投資計畫,燃煤發電比重可望在 2030 年前大幅下滑。然而,燃煤發電量未來五年預期仍會增加,因為電力需求強勁,而且印度持續興建相當於目前裝置容量 9% 的燃煤發電廠。18

東南亞:根據最新的計畫,菲律賓、越南和印尼預期將擴大容量,因此燃煤裝置容量比重短期內會維持在目前水準。

• 天然氣:從對抗氣候變遷的角度而言,天然氣完全不是理想選擇,但其生命週期內的排放量僅是煤炭的一半。目前而言,多數亞洲政府計畫以天然氣做為過渡期間的燃料來源。天然氣已經是泰國、孟加拉、日本和韓國 (與煤炭約略相當) 的主要發電來源,這些國家仍可能會高度仰賴天然氣發電,而天然氣在中國、越南和馬來西亞的需求則急遽攀升。

• 再生能源

印度和越南:印度與越南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的進展相當驚人,尤其是太陽能 (2020 年底分別為總容量的 24% 和 26%)。然而,由於電網的限制 (見前述),再生能源發電比重仍僅佔總發電量的 10% 和 4%,因此短期內從 COVID-19 疫情中加速復甦時會需要更多煤炭。19

2. 鋼鐵:

中國:中國去年生產 10 億噸粗鋼,較前一年減少 3%,但仍佔全球總產量的 54%。20目前而言,多數中國鋼鐵生產商以高爐-鹼性氧化轉爐 (BF-BOF) 法來生產鋼鐵,其碳密集度是以電力為主要能源的電弧爐 (EAF) 法的兩倍以上。然而,此產業多數公司已開始與國內外技術合作夥伴,就氫能製鋼和冶煉還原等領域展開合作。最終的期許是這些公司能將生產流程去碳化並改善能源效率,進而實現減碳目標。

3.水泥:

中國:中國 2020 年生產約 22 億噸水泥。21水泥生產過程可能要降低煤炭使用,改採生質能,並提升窯效率,才能減少碳排。

投資影響

國際能源總署 (IEA) 表示,電氣化、氫燃料、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CCUS) 和碳移除等氣候解決方案的投資,對於全球在 2050 年前實現淨零排放至關重要。22

我們認為亞洲地區在下列領域有投資機會。

• 電氣化與再生能源:

對於鋼鐵和水泥等下游高碳排產業而言,零碳轉型必須仰賴電氣化,並大規模改用再生能源,這可望帶動再生能源相關基礎建設的發展。我們認為資金用於這類用途的綠色債券具備機會,尤其是遵循中國碳中和債券框架的標的。

•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CCUS)

CCUS 技術是未來大規模減排的關鍵,IEA 預測這些技術有助於全球在 2050 年前減少六分之一的碳排放量 (以升溫攝氏 2 度目標為基準)。23評估 CCUS 的用途時,應僅限於現無其他技術可進一步中和剩餘排放量的產業。碳交易與碳稅政策的發展,也可望支撐 CCUS 部署的財務需求。

• 新能源汽車 (NEV)

在 2020 年 11 月發表的中國 2021-35 年新能源汽車 (NEV) 產業發展計畫中,中國政府已確認 NEV 滲透率要在 2025 年前達到 20% 的目標。24中國的碳中和目標和相關政策支撐也有利於電動車 (EV) 整條價值鏈 (含 EV 電池和電池材料) 的成長。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氫燃料汽車需求預期也會飆升,中國希望在 2030 年前有 100 萬輛燃料電池車上路 (目前為 10,000 輛)。25

• 亞洲供應鏈提高環境意識

近期供應鏈中斷的情形,突顯亞洲在全球製造鏈中的重要地位。從氣候角度而言,大型跨國公司開始落實淨零排放目標之際,可能也得改善此地區供應鏈與製造廠的碳足跡。在大型公司已承諾實現淨零排放的半導體與科技業,上述的影響力非常顯著。

除了由上而下的政策指引,我們認為投資界必須與持股公司展開對話,強化其 ESG 資訊揭露並鼓勵最佳實務,同時就影響力重大的 ESG 事宜提出挑戰,尤其是高碳排產業的公司。各個層級都必須展開參與行動,包括公司管理團隊、投資人關係、資深主管和董事會等。參與策略也能引進氣候行動 100+ 和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 (AIGCC) 等投資人聯盟,結合雙向對話與合作來提升效益。

結論

雖然亞洲地區距離實現淨零排放仍有一段距離,但重點應放在鼓勵企業朝這個正確的方向邁進。ESG 已成為重要的投資議題,我們身為投資管理公司,深信我們擁有與持股公司合作的獨特能力,可鼓勵其做出正向改變。除了一般的揭露事項,企業也能根據科學來設定遠大目標,並定期監控脫碳的進度。亞洲淨零排放轉型的財務需求龐大,而這代表固定收益基金在這個時代都有投資機會。景順認為氣候變遷的議題對於客戶、員工、股東和投資人都非常重要,因此是本公司的焦點。企業若將資金投入轉型以取得更永續的能源,都會獲得我們的支持與投資,我們也會主動與這些被投資企業互動,擬定解決方案,共同朝低碳經濟與淨零排放目標邁進。

 

 

1.為了緩解氣候變遷,亞太地區必須逐步減少化石燃料補貼,2021 年 5 月,
https://www.bruegel.org/2021/05/for-the-climate-asia-pacific-must-phase-out-fossil-fuel- subsidies/

2.亞太地區的能源轉型難題 – 真的能實現淨零排放嗎?,2021 年 8 月,
https://www.wood-mac.com/news/opinion/asia-pacifics-energy-transition-conundrum-is-net-zero- possible/

3.COP26 的目標是停用煤炭,亞洲卻在興建數百座燃煤發電廠,2021 年 11 月,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cop26-aims-banish-coal-asia-is-building-hundreds- power-plants-burn-it-2021-10-29/

4.紅色警報 - 亞太地區必須即刻採取環保措施,2021 年 11 月,https://www.pwc.com/gx/en/asia-pacific/net-zero/asia-pacific-code-red-to-go-green.pdf

5.亞洲能源轉型,2021 年 10 月,匯豐

6.日本的目標是再生能源比重於 2030 年前來到 36-38%,2021 年 10 月,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japan-aims-36-38-energy-come-renewables-by-2030-2021-10-22/

7.日本大型公司呼籲更遠大的 2030 年再生能源電力目標 – 2019 年 6 月新聞,
https://www.there100.org/our-work/news/major-companies-call-ambitious-2030-renewable-electricity-targets-japan-news

8.日本政府再生能源目標不足,2021 年 7 月,https://www.there100.org/our-work/news/japanese-govern-ment-renewable-energy-target-falls- short

9.中國企業是否即將在 ESG 報告方面出現「重大進展」?,2021 年 3 月,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1/03/chinese-business-leapfrog-moment-esg-reporting/

10.PRIMER:HKEX 最新 ESG 揭露事項規則,2020 年 2 月,https://www.iflr.com/article/b1lmx64723h43z/primer-hkexs-new-esg-disclosure-rules

11.SGX 規定氣候與董事會多元化揭露事項 - 新加坡交易所 (SGX),2021 年 12 月,https://www.sgx.com/media-centre/20211215-sgx-mandates-climate-and-board-diversity- disclosures

12.2021 年新能源展望報告,2021 年 7 月,https://about.bnef.com/new-energy-outlook/

13.中國碳排放交易系統 - 透露曙光,2021 年 8 月,
https://www.schroders.com/en/sysglobalassets/digi-tal/insights/2021/08-august/china-ets/china- emissions-trading-system---a-new-dawn.pdf

14.水泥 – 分析 – 國際能源總署,2021 年 11 月,https://www.iea.org/reports/cement

15.一年就改頭換面 – 亞洲能源領導公司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2021 年 10 月,
https://www.woodmac.com/news/opinion/what-a-difference-a-year-makes--asias-energy-leaders-discuss-an-uncertain-future/

16.英國石油公司 2021 年全球能源統計數據

17.即使排放量飆高的情況有所減緩,但中國電力與鋼鐵公司仍持續投資於煤炭,2021 年 8 月,
https://energyandcleanair.org/wp/wp-content/uploads/2021/08/China-Q2-briefing-coal-steel-CO2.pdf

18.亞洲能源轉型,2021 年 10 月,匯豐

19.同上

20.worldsteel:全球粗鋼產量 2021 年增加 3.6%,2022 年 1 月,
https://www.spglobal.com/platts/en/mar-ket-insights/latest-news/metals/012622-global-crude-steel-production-climbs-36-on-year-in-2021-worldsteel

21.2010 年至 2020 年全球多數國家水泥生產,2021 年 9 月,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67364/world-cement-production-by-country/

22.維持 1.5 °C 目標實現的可能性,2021 年,https://www.iea.org/reports/world-energy-outlook-2021/keeping-the-door-to-15-0c-open

23. 2050 年前實現淨零排放,2021 年 5 月,https://www.iea.org/reports/net-zero-by-2050

24.中國備受爭議的產業計畫換湯不換藥,2025 年國產電動車銷售目標仍是 20%,2020 年 11 月,
https://www.scmp.com/business/china-business/article/3108275/china-keeps-20-cent-sales-target-home-grown-electric-cars

25.中國邁向氫能汽車,無視馬斯克的警告,2020 年 11 月,
https://www.business-standard.com/article/technology/china-goes-ahead-with-hydrogen- powered-cars-defying-elon-musk-s-warnings-120112000125_1.html

相關文章